2021年11月19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议室里迎来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校企合作洽谈。金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勋、山东国铁路网电力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徐涛、金裕控股集团综合部主任董珊珊一行三人到访,与校方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校方在官网报道中称,此次洽谈”为深化校企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但未披露具体合作内容。
金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勋
时间来到2023年11月17日,山东职业学院的签约仪式现场再次出现马建勋的身影。这次他以金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身份出席,与中融方外(山东)国际合作园区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阵容堪称豪华:山东职业学院院长郭培谦、中融方外总经理何涛、三阳项目管理董事郭燕、泛湄文化产业总经理杨闽忠等政商界人士共同见证。媒体报道显示,协议内容涉及”国际教育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等宏大构想,但蹊跷的是,签约仪式后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披露。
后排左二为马建勋
左一为马建勋
公开资料显示,金裕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注册于香港,属于私人股份有限公司。金裕企业有限公司同样注册于香港,但该公司已解散。耐人寻味的是,在马建勋的内地商务活动中,”金裕控股集团”与”金裕企业有限公司”两个主体经常交替出现。
梳理马建勋的公开活动轨迹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偏好教育领域合作且注重仪式感。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到山东职业学院,合作主题都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政策热点展开。但深入分析合作方背景却暴露出诸多疑点:2023年签约方中融方外(山东)国际合作园区有限公司(2024年1月24日注册资本由10亿元骤减为300万元并于2024年7月9日更名为:中融(山东)国际合作园区有限公司)成立不足两年,实缴资本为零,参保人数为零;泛湄文化产业(山东)有限公司,实缴资本为零,参保人数为零。这种”轻资产”合作模式与其宣传的”国际教育””产业基地”等重投入项目形成鲜明反差。
更值得玩味的是商业身份的使用策略。在香港,疑似马建勋关联的两家公司中一家已解散;在内地,他以香港公司名义活动却无实体运营痕迹。这种”跨境身份模糊化”的操作,使其既能借助”港资”背景提升商业信用,又能规避内地严格的工商监管。某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分析称:”这种架构常见于项目融资型商业模式,核心不在于实体经营,而在于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价值捕获。”
教育界人士对此类合作持审慎态度。某专业人士指出:”真正的产教融合需要企业具备稳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需求,而某些’轻资产’公司更看重的是学校的政策资源和品牌背书。”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在2023年山东职业学院签约仪式后,校方官网未见后续推进报道,“中老铁路建设运营,共建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技能鉴定中心,开展国际职业教育认证;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中心,服务海外中企发展;校企合作,推进中老双边贸易发展;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等意向项目也无下文。
马建勋的商业版图还呈现出”产业概念超前化”特征。从其参与的项目来看,无论是”国际教育合作”还是”泛湄文化产业”,都紧扣”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等政策热点。但从公开信息来看,马建勋的所有项目都停留在纸面。
法律界人士提醒,香港公司在内地开展经营活动需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跨境业务合伙人表示:”以香港公司名义在内地签约,若无合法登记,可能涉及非法经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教育领域合作中,马建勋均以香港公司代表身份出席,但未发现其在内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开记录。
从商业逻辑角度观察,马建勋的运作模式折射出某些”资源整合型”商人的典型特征:依托政策热点设计项目概念,通过高层签约制造影响力,但缺乏后续落地能力。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以获取政府资源和社会关注,但长期来看难以持续。正如某媒体人士评价:”真正的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扎根产业,而非追逐概念。”
回望这两次教育领域合作,留给业界诸多思考:校企合作如何防范”空壳化”风险?跨境商业活动如何建立有效监管?概念炒作与务实创新界限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未被披露的合作细节与后续进展中。而对马建勋商业本质的探究,也不应止步于表面光鲜的签约仪式,更需要追踪资金流向、项目落地等实质性内容。在商业与教育交叉的领域,唯有建立更透明的合作机制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才能防止宝贵的教育资源被虚化的商业概念所消耗。



